长江之畔,大学之城,洪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岁月与新知交融的独特气息。从天兴洲的田园牧歌到街道口的都市霓虹,从石牌岭的烟火滋味到洪山实验室的科研匠心,这里既是千年文脉的延续,也是时代潮流的浪尖。洪山融媒新开辟《洪山文脉寻踪》专栏,将循着历史的脉络,探访洪山九大坐标,以笔墨勾勒旧貌新颜,以镜头记录城野斑斓。2025年国庆佳节,邀您共赴洪山,在古今碰撞中邂逅诗意,在烟火繁华中安放身心——于此,见天地,见生活,见未来。第7期——《出站见山水,移步识古今:武汉站外的三重时光》
洪山文脉寻踪之武汉站
走出武汉站,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喧嚣市井,而是一只振翅欲飞的“九头鸟”。
这座总投资140亿元、被誉为“全球最美建筑”的高铁枢纽,以9片波浪重檐拼出现代楚天的“神羽”。它曾是亚洲规模最大的高铁站,更是全国唯一的“米”字形高铁枢纽——京广与武九铁路在此交会,20条到发线日夜不息,迎送南来北往的旅客。
但武汉站的美,不止于速度与规模,更在于它将传说嵌进现实:拱起的大厅屋顶寓意“中部崛起”,流畅的金属穹顶似江潮涌动,而那九片重檐,正是九凤翱翔、千年鹤归的当代化身。
当你还沉浸于现代建筑的壮阔,只需信步向北,不过五分钟,另一重世界悄然展开——
这里是杨春湖城市湿地公园,武汉站“最年轻的古典邻居”,更是2024年度武汉市“市级幸福河湖”的荣誉获得者。
曾几何时,这里只是被藕塘与淤泥分割的乡野水域,“杨春湖”之名沉寂多年。转变始于2013年:湖水抽干、淤泥清理、水域连通、湿地重建。四年蜕变,她从一片荒芜中苏醒,成为拥有“水下森林”、骑行绿道、观景桥亭的生态住区、世界级高铁商务区的“绿色客厅”。
更动人的是水的蜕变——自2019年起,洪山区先后推进东西两区水质提升工程,依托河湖长制打通部门协作脉络,构建起长效管护机制。至2021年,杨春湖水质已从以往徘徊于Ⅴ类甚至劣Ⅴ类,稳步提升至Ⅳ类,部分水域更达到Ⅲ类标准。57.6公顷的湖体被京广高铁优雅划分东西,如同一块翡翠被银龙穿过,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如今的杨春湖,不仅是水清岸绿的生态修复样本,更是市民向往的“幸福实景”:210亩鸢尾花海随四季更迭绚烂绽放,“水下森林”中鱼群穿梭、清澈可见,绿头鸭、夜鹭等水鸟重回安家,翩跹起舞。骑行道蜿蜒,观景台错落,隔湖相望,武汉站的现代轮廓与自然湿地共存于同一画面,仿佛城市与自然达成了一场默契的和解。
这里没有人潮拥挤的喧闹,只有芦苇低语、鸟鸣清越。你可以租一辆单车,沿湖慢行,感受风从湖面吹来的沁凉;或静坐观景亭,看高铁列车如银龙划过天际——现代交通与原始湿地在这一刻奇妙共生。
杨春湖的荣誉并非偶然:2020年,它已跻身“湖北省幸福河湖示范”行列;2022年,再获武汉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为全市十五个最美湖泊之一。这一切,是洪山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也是一幅正在奋笔书写、却已引人入胜的“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城市画卷。
而杨春湖的故事,不止于生态。
随着高铁商务区565亿元投资的落地,这里正蜕变为集交通、金融、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城市副中心。但发展的脚步并未掩埋自然的呼吸,反而以“景城一体”的理念,将经济与生态编织成一道双重锦绣。
若你意犹未尽,不妨继续向北漫步两公里——
在那里,一座红砂岩古桥正静静等待。
北洋桥,武汉现存最古老的拱桥,如一位沧桑老者,匍匐于时光的长河。它始建于唐,重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五百年来桥身依旧保留着单孔拱顶、红沙条石的原始风貌。这里曾是安徽、江西客商赴汉必经的渡口,桥面石板上深深的车辙印,仍依稀可辨昔日繁华。
如今,桥头石狮多数已湮没在岁月之中,唯有一尊残首仍坚守不语。栏板石柱也逐渐斑驳,但桥体依然稳固如初。站在桥上,你仿佛能听见唐代白杨垒的屯兵号角、明代商队的驼铃回响——而一抬头,武汉站的身影仍在天际若隐若现。这是一种奇妙的对话:现代高铁与唐代古桥,相隔两公里,却遥望千年。
三处风景
串起一条不容错过的洪山微旅行路线
从武汉站出发,感受“九头鸟”建筑的磅礴与现代;
踱步杨春湖,骑行、观鸟、静坐,在鸢尾花海与水下森林间感受“幸福河湖”的呼吸;
最终抵达北洋桥,触摸明代石栏、唐代驿路的历史痕迹。
在这段短短两公里的旅程中,你将从现代交通的巅峰走向生态复活的湖畔,再步入唐代古桥的月光之下。洪山的故事,从来不只在书本里,更在一步一景的呼吸之间。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丨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邓洲
美编丨陈张超 责编丨张宾
统筹丨郑锋 审稿丨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