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畔,大学之城,洪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岁月与新知交融的独特气息。从天兴洲的田园牧歌到街道口的都市霓虹,从石牌岭的烟火滋味到洪山实验室的科研匠心,这里既是千年文脉的延续,也是时代潮流的浪尖。洪山融媒新开辟《洪山文脉寻踪》专栏,将循着历史的脉络,探访洪山九大坐标,以笔墨勾勒旧貌新颜,以镜头记录城野斑斓。2025年国庆佳节,邀您共赴洪山,在古今碰撞中邂逅诗意,在烟火繁华中安放身心——于此,见天地,见生活,见未来。第3期——《石牌岭:烟火文脉两相宜,一口知味见山》。
洪山文脉寻踪之石牌岭
石牌岭,这个名字自带三分古意、七分江湖。
它东起街道口,西接丁字桥,南抵雄楚大街,北邻地铁2号线,不过五平方公里的土地,却叠印着从东汉墓群到现代商圈的千年时光。关于其名,有两种说法在此交织:一说源于清代此地刻制墓碑的石匠作坊,“石碑”渐成“石牌”;另一说则据郑氏后人记载,清嘉庆三年(1798年),秀才郑开箴在此立石牌、示官谕,严禁践踏祖坟、砍伐薪木,“石牌岭”由此得名。
此地曾属“九岭十八凹”荒僻地带,谣曰:“劫匪夜间出,白天鬼打架”。数百年前,这里杂草丛生、强人出没,又因大户坟茔聚集,更添森然气氛。直至清末,石牌岭仍人烟稀疏,仅有两户茶馆与一家唤作“勤坊”的磨坊油面铺,人称“三家店”,却是串联广埠屯、宝通寺、武昌十字街的交通要冲。
历史的层理往往埋于尘土之下。2000年末,道路施工惊现一片东汉至宋古墓群,砖石墓与土坑墓交错,出土青瓷、陶俑、钱币等文物百余件。其中规模最大的东汉砖室墓长8.7米、宽10米,结构复杂,分区精密;六朝墓中出土70余件器物,涵盖陶人俑、马俑、镇墓兽及仓、灶、井等模型明器,映照古代“事死如事生”的葬俗观念。
尤为珍贵的是2001年发现的三国古墓,呈“十”字形结构,出土瓷制牛、马、羊及车、仓、酒具等31件文物——一匹瓷马身上的马镫,尤为关键,它有力推翻了“马镫始于南北朝胡人”的旧论,证明三国时期汉人骑马已有镫具,为东吴程普在洪山发明马鞍再添实证。这些沉默的砖石、陶器,如同时光的信使,讲述着这里早已不是荒郊野岭,而是自古便有人烟栖息的文明土壤。
而从荒岭到闹市,石牌岭的蜕变犹如一部快进的城市发展史。
如今的石牌岭,早已褪去荒芜外衣,成为洪山区腹地的一片繁华热土。高校云集——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书香四溢;地标林立——亚贸广场与中部战区总医院日夜人流如织;更有声名远扬的美食矩阵,让“石牌岭”三个字成为武汉吃货心中的圣地。
尤其入夏,这里便自动切换为“小龙虾宇宙中心”。“北有万松园,南有石牌岭”,一句俗语道出它在江城虾界的至尊地位。楚味·亮亮蒸虾高居洪山区小龙虾收藏榜第1名,24小时迎客,虾肉饱满弹嫩、虾黄醇厚,清蒸本味与蒜蓉油焖皆是一绝;肥肥虾庄作为地道老品牌,六度上榜“必吃榜”,油焖大虾香辣亮丽、蒜香虾浓郁诱人,更有贴心剥虾服务;巴厘龙虾梦时代店则以极简风格全新亮相,油焖大虾地道浓香,配上一碗芝麻酱凉面,堪称经典绝配。
但石牌岭的味觉版图远不止小龙虾。湖北菜领头羊“吴掌柜·藕汤印象”、好麻辣者则不可错过“红门柴火鸡”、沸腾热闹的“牛鲜鲜串串火锅”……更有市井深处的日常美味:泽淇香泡椒米线、襄阳幸福牛肉粉面等,都是无数夜归人的温暖驿站。
白日的石牌岭隐于车流人海,一如寻常街巷。唯有夜幕降临,霓虹点亮,亚贸广场前乘凉的人群、竹苑市场内喧闹的食客、路口水果摊温暖的灯光才真正苏醒。这里没有人潮拥挤的压迫感,只有锅气蒸腾、笑语喧哗、酒杯碰撞的烟火人间。
石牌岭仍在不息生长,武商梦时代拔地而起,洪山菜薹公园绿意盎然,老武锅宿舍区正变身现代住区。但无论楼宇如何更迭,这里始终保留着老武汉的体温与记忆——那是东汉墓群沉默的文明层叠,是清代石牌斑驳的题刻,是虾店蒸笼里升腾的鲜香,也是深夜里一碗热汤粉面的暖意。
石牌岭,从来不只是一条路。
它是半部武昌史,是一桌江湖菜,更是一碗盛满人间烟火的热辣人生。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丨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邓洲
美编丨陈张超 责编丨张宾
统筹丨郑锋 审稿丨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