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畔,大学之城,洪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岁月与新知交融的独特气息。从天兴洲的田园牧歌到街道口的都市霓虹,从石牌岭的烟火滋味到洪山实验室的科研匠心,这里既是千年文脉的延续,也是时代潮流的浪尖。洪山融媒新开辟《洪山文脉寻踪》专栏,将循着历史的脉络,探访洪山九大坐标,以笔墨勾勒旧貌新颜,以镜头记录城野斑斓。2025年国庆佳节,邀您共赴洪山,在古今碰撞中邂逅诗意,在烟火繁华中安放身心——于此,见天地,见生活,见未来。第2期——《一山一校风华茂,创新潮涌时》
洪山文脉寻踪之马房山
珞珈山、桂子山、喻家山、狮子山、南望山……洪山区高校林立,山峦环抱,每一座山都是一张文化名片,承载着大学之城的人文底蕴与学府风华。
而在众多名山之中,马房山,堪称洪山独一无二的“锦鲤”。它既拥有三国传说的历史底色,又是武汉理工大学的精神地标,更在新时代见证着区校融合的创新发展。
1
一座山,千年事
马房山,其名始于三国。相传关羽曾治兵江夏,在此山放养战马,设立马厩,“马房山”由此得名。
△图源@网友陈鹏航工作室
△图源@网友我爱武理不挂科
但它的故事远不止于此。早在春秋时期,这里便水草丰茂、山水相依,是理想的聚居之地。史料记载,马房山一带是武汉城区古墓葬群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尤以六朝与隋唐墓葬为多,印证了其悠久且连续的人文历史。
千百年前,这里尚且荒僻;千年以后,因武而起,因文而兴,它已成为洪山区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土地之一。
2
一席地,城芯处
今天的马房山,地处武珞路、二环线、雄楚大道交汇处,占据洪山核心区位。区域内洪达巷、洪兴巷、工大路等道路纵横交错,构建起“一路多街”的城市肌理。
△图源@网友小添添Tian
△图源@网友EMM
漫步于此,粗壮的梧桐树掩映着颇有年岁的老房,步移景异间,皆是岁月沉淀而来的从容与底蕴。
3
一校依一山,气象万千
高校与山,一直是洪山区最动人的风景线。
武汉大学倚珞珈山,华中科技大学伴喻家山,华中农业大学坐拥狮子山……而武汉理工大学,则与马房山相依相生。
该校马房山校区东西延伸、鉴湖点缀,占据马房山区域一半以上面积。校内的桂竹园,正位于马房山最高处。登高望远,学府气象尽收眼底。
△图源:@网友吃饱了吗
更值得一提的是,武汉理工大学将马房山的“山”字融入校徽,那个飘逸流动的草体“山”形,既象征学术的崇高,也承载着地理的文脉。
4
区校融合,山焕新生
马房山不仅是历史之山、文化之山,更是创新之山、未来之山。
近年来,洪山区深入推进区校融合发展, “环大学创新发展带”与“环理工大创新街区”建设加快,理工大孵化器茁壮成长,北港工业园重焕新颜,文体中心共建共享......
一系列举措让这座古老的山峦焕发新的生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节点。
5
飞马跃山河,英才汇洪山
正如武汉理工大学飞马广场上那尊腾空而起的飞马雕像一般,马房山也象征着一种奔腾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
△图源@网友武汉理工大学表白墙
千百年前,这里是关羽驯马的野山;千百年后,这里是洪山培育千里马的沃土。无数青年学子从这里出发,跃入人海,奔赴山河,在各行各业贡献光与热。
山不在高,有文则灵;地不在偏,有人则兴。马房山,正以新的姿态,继续书写它的千年故事。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丨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肖满
美编丨陈张超 责编丨张宾
统筹丨郑锋 审稿丨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