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洪山|狮子山上执着的千年守候

2024-02-19 09:43   洪山大学之城  

地名,不是简单的一个名字,它记录着城市的山川地理,反映着地方历史的时代变迁,更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岁月沧桑。

地名,是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印记,积淀下的人情冷暖、民俗风情,寄托着许多人的悠悠乡愁,让我们的思念变得具体。

读懂了地名,便读懂了洪山。为此,洪山区融媒体中心开设“最忆是洪山”栏目,带领大家细细品读镌刻着时代痕迹的地名,领悟着不一样的收获。

最忆是洪山·狮子山

狮子山是座小山,也是洪山区的一个街道,街以山名。狮子山,毗邻南湖,跟武汉众多山体一样,呈东西走向,延绵约三公里,状如伏狮,因此得名“狮子山”。有意思的是,这座狮子山还是当时,“唐武宗灭佛”事件的见证者。相传唐武宗年间,八分山慈云寺的一位方丈,看中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独美,于是便打算在这里兴建庙宇,正当方丈及其弟子将第一批的建材石料以及石狮子运到此地,便遇到了著名的“唐武宗灭佛”事件,后面石狮子便逐渐遗留在这里成了一个地标,久而久之,“狮子山”一名便传开了。

又过了许多年,狮子山下汤申湖(汤逊湖)的水后退了,原来巨大的湖汊与汤申湖的本体被隔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湖泊( 即南湖)。狮子山附近迁来了不少新移民,荒山得到整治,湖滩得到围垦,当年的荒凉不再,石狮也不见了,只留下一个“狮子山”的地名一直坚守在这里。

当历史翻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页时,这里来了一位中兴大臣张之洞,他于1901年在此创办了第一所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梁鼎芬(进士,曾任编修、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在此专门督导,教授动物、植物、物理、化学、生物、国文、日文、养蚕等课程,狮子山竟然开创了湖北近代农业教育的先河。

1954年,长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华农旧址宝积庵被暴雨洪水淹没,打算在武汉寻找新的校址,最终选定在狮子山一带建校:狮子山一带,依山傍水,山水相间,田畴广阔,环境幽静,是开展大量农学实验、培养农学人才的宝地,就此华农迁址于南湖狮子山。勤劳勇敢的华农人开荒山,平坟地,在荒山上种下一株株树苗,在泥泞中开辟一条条道路,克服万难,终将华农之根基深深植根于狮子山麓。

相比于传说杜撰的“石狮子”,现如今,狮子山上更为人称道的是历经数代华农学子辛勤耕耘造就的“华农十景”:“湖山夕照、清风竹语、秋林尽染、杉林藏幽、惜春亭、碧池泛红、雪染暗香、湖杉鹭影、主楼华章、广场雨韵。”华农学子对狮子山有着浓厚的感情和强烈的归属感,如同珞珈山之于武大。

1961年,“狮子山”正式成为洪山区一个街道的名称,街名以境内狮子山得名。到今天,狮子山已经成为集农业科研、教学及生产为一体的新兴农科城,辖区内有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华科大武昌分校等大中专院校;中船 712 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马应龙药业集团、顺达公司、天立公司、智能电梯公司等企业。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狮子山成片的油菜花形成一片花海,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观赏。

主办丨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廖宇智 王峰综合整理

来源丨《洪山地名溯源》

美编丨陈张超  责编丨夏旻鸣

统筹丨张宾  审稿丨蔡庆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