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不是简单的一个名字,它记录着城市的山川地理,反映着地方历史的时代变迁,更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岁月沧桑。
地名,是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印记,积淀下的人情冷暖、民俗风情,寄托着许多人的悠悠乡愁,让我们的思念变得具体。
读懂了地名,便读懂了洪山。为此,洪山区融媒体中心开设“最忆是洪山”栏目,带领大家细细品读镌刻着时代痕迹的地名,领悟着不一样的收获。
最忆是洪山·卓刀泉
“品千年古泉,拜忠义关公”
有人做过统计
全球约有4万余座关帝庙
而与关羽和偃月刀相关的泉水
仅此一处
便是洪山区“卓刀泉寺”
让我们一探究竟
关二爷是桃园三结义中的关羽,也就是后来的“关圣帝君”。
关二爷早年在洪山叩过一次石。这一叩,将整块的山石给叩裂了。叩裂了的山石中,涌出了甘洌的清泉,这泉名叫“卓刀泉”。
一千多年来,卓刀泉一直是人们凭吊关二爷的胜迹。
其实,“卓刀泉”是一眼老泉形成的一口古井。据史料记载,这口井本为三国时所凿,已历经1800多年时光。
说是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赤壁大战发生的那年,关羽在此屯兵,恰逢大旱,天气炎热,士兵无水解渴,怨声四起。
关羽一时焦躁,抡起他那把八十三斤重的青龙刀奋力斫地。没想到,几刀下去,青石下果然喷出了一股清泉,泉水甘甜可口。官兵顿时欢呼雀跃,士气大振。
后来,当地人在泉水涌出之地围了一口井,称其为“卓刀泉”。
关公之所以能斫,与他那把青龙偃月刀分不开。这把刀天下无二,据说老铁匠为打造这把刀,特地将时间选在月圆之夜。
在快完工时,突然天昏地暗,风起云涌,从空中洒下了龙血,让本来需要用水来淬火的刀,让龙血给淬了,从而得了个“青龙偃月”之名。
要在青石板上斫出清泉,仅有这把刀也不行,还必须是关公自己来斫,否则这干涸的山地照样不会涌出泉水。据说这是因为关公是“武曲星”下凡,所以,他武艺超群,在征战中能无往而不胜。
不管传说是真是假,这口泉井却是真真切切的,而且至今仍在。据碑文记载:“斯泉冬温夏洌,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疗疾。”
因此处泉甘景美,唐时就成了旅游胜地。到了宋代,便有释家在此打造道场,立塔建寺。清咸丰八年,湖北巡抚胡林翼发动善男信女捐资重建寺庙。
新建的寺庙以卓刀泉为中心,构成一座四合院。殿左侧有“桃园阁”,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两侧是禅堂和客堂,山门背面墙上嵌有《御泉寺记》《卓刀泉记》等石碑。
不过,在抗日战争期间,山上树木、寺院均被日寇烧毁。现存的卓刀泉建筑,是在1916年重修的原址上重建的。
如今的卓刀泉井,经过几次淘洗和整修,恢复了故有的面貌。眼下,这里井水清澈,四时不减。井栏上 “卓刀泉” 三字清晰醒目,大殿、禅堂、客堂、桃园阁等修葺一新。
1991年,洪山区人民政府与省林业厅、空军武汉指挥所、卓刀泉村以及市佛教协会等单位,共同筹建洪山区第一座公园——卓刀泉公园。1993年11月5日,卓刀泉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的卓刀泉寺,已是武汉关公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寺院,蕴含着为世人崇仰的关公文化和优秀的建筑景观,是洪山区蜚声海内外的文化地标。
行走洪山山水,感受千年人文。穿过虎泉热闹的街区,行至千年古刹卓刀泉寺,在关圣桥上走过,仿佛走进那悠悠1800多年的历史中,连空气都沉静下来,抚平浮躁的喧哗。
主办丨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肖满综合整理
来源丨《洪山地名溯源》
美编丨陈张超 责编丨夏旻鸣
统筹丨张宾 审稿丨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