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不是简单的一个名字,它记录着城市的山川地理,反映着地方历史的时代变迁,更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岁月沧桑。
地名,是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印记,积淀下的人情冷暖、民俗风情,寄托着许多人的悠悠乡愁,让我们的思念变得具体。
读懂了地名,便读懂了洪山。为此,洪山区融媒体中心开设“最忆是洪山”栏目,带领大家细细品读镌刻着时代痕迹的地名,领悟着不一样的收获。
最忆是洪山·石牌岭
石牌岭本为洪山区珞南街道境内的一处古老坟山,今天已经被彻底开发,变成了武汉市一个繁华的闹市区。这里不仅有以“石牌”命名的社区,还有以“石牌岭”命名的学校、商店、工厂、旅社……今天的“石牌岭”,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通宵达旦,行人摩肩接踵,与百年前形成天壤之别。
石牌岭的范围,大致东起街道口西缘,南至雄楚大街,西接丁字桥东缘,北至轨道交通2号线。面积约为5平方千米。
石牌岭为什么叫“石牌岭”?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两个。
第一个答案,说是因为当地早年曾有一家刻制墓碑的小作坊,因出售墓用“石碑”而名,后来才转化为“石牌岭”的。
第二个答案则是由郑氏后人所提供,“石牌岭”出自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郑家树立的一块“告示牌”。因为有了这个石牌,从此这里多了一个地标,也就形成了这个地名“石牌岭”。
清朝末年,石牌岭依然荒凉,这里也只有两户茶馆,一户“勤坊”,“勤坊”既开磨坊,又做油面,而且还做麻花、馓子等熟食,人称“三家店”。
虽然这里荒凉,但由于是要道,人们也走出了两条小径,一条在岭南,从“三家店”经陈家湾、龙家湾、周彭村、黄家湾、瓦屋垅、刘家湾可上石牌岭,然后再经涂家岭到武昌十字街;另一条在岭北,从“三家店”经广埠屯、四眼井、街道口、杏花村到宝通禅寺。
2000年末,石牌岭因道路扩建需要砌筑下水道,结果在挖掘中,发现了一片保存完好的东汉古墓群。
武汉市文物部门立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古墓葬10座,其中砖石墓6座,土坑墓4座,出土文物100余件。此次古墓群的发掘中,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科学资料,对于研究古代武汉城市发展,有较大的价值。因为在武汉市区之内,东汉墓葬尚不多,特别是大规模的砖石墓,更属凤毛麟角。此古墓群的发现,对于研究东汉时期武汉地区的城邑规模等级等,提供了确切的物证。
如今的石牌岭,不仅有亚贸广场和中部战区总医院两大地标,还有武汉科技大学、湖北职业艺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聚集。当然,更能让人记住的是石牌岭的美食一条街。其中,甚至造就了关于武汉人最爱嘬虾子的“北有万松园,南有石牌岭”传说。这里几乎所有汉味小吃应有尽有,从热干面、豆皮、煎饺、面窝、小米粑、烧卖到糊汤粉、蛋酒、牛肉面、牛肉粉、糯米包油条等。
虽随着时代的发展,石牌岭虽然成为了武汉人眼里的“老街”,正朝着现代商业街转变,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不少地方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和老武汉的厚重印记。这里的街道、建筑、商铺都充满了岁月的痕迹,使人仿佛穿越到了过去。
这条隐藏在闹市中的巷子,成为城市飞速发展过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主办丨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邓洲 王峰综合整理
来源丨《洪山地名溯源》
美编丨陈张超 责编丨夏旻鸣
统筹丨张宾 审稿丨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