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洪山|“桥坚强”炼成记

2024-02-19 09:32   洪山大学之城  

地名,不是简单的一个名字,它记录着城市的山川地理,反映着地方历史的时代变迁,更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岁月沧桑。

地名,是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印记,积淀下的人情冷暖、民俗风情,寄托着许多人的悠悠乡愁,让我们的思念变得具体。

读懂了地名,便读懂了洪山。为此,洪山区融媒体中心开设“最忆是洪山”栏目,带领大家细细品读镌刻着时代痕迹的地名,领悟着不一样的收获。

最忆是洪山·北洋桥

北洋桥位于洪山区和平街道境内的杨春湖边,东距茅柴山500米,南距欢乐大道1200米,西距武钢体育公园1300米左右,北面200米处就是东湖港桥。

据《洪山文史》称,北洋桥本名“白杨桥”,是武汉市主城区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武汉市尚存原貌的古拱桥。它的结构与赵州桥结构相似,始建于唐代,历经战乱,屡毁屡建。

现在人们看到的北洋桥,是明弘治甲子年(1504年)重新建造的,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宽阔的河面上,北洋桥如长虹饮涧,富有强烈的层次感和韵律感。桥为单孔拱顶,全长50米,宽7.76米,净跨10米。双圆心拱,桥身为红沙条石砌筑。史料记载:此地“北洋桥”乃是东南祁郑湖和西北余家湖的两湖交汇之处,曾为淮扬荆襄沔黄蕲诸路客商往来必经之地。桥址处原为一渡口,曾是安徽、江西等地客商来汉必经之路,久而久之形成集镇。

此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据史书记载,“白杨”名称始见于南北朝《梁书•武帝本纪》,南北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梁武帝萧衍攻打鄂州(今武昌),命唐修期、刘道曼两位将军屯兵“白杨垒”。这白杨垒当时就为鄂州门户,是兵家必争之地。白杨垒之所以称为“白杨垒”,就因为此处高墩上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白杨林的缘故。

隋唐两代,洪山地位日显重要,白杨垒就常为屯兵之所。因此,白杨港(今青山港)上当时就建有木质结构的白杨桥。遗憾的是,这种木质桥经不起岁月考验,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据《江夏县志》载:明弘治十七年,礼部都给事中周玺来洪山视察,目睹了白洋渡口往来的客商候舟的太多,建议修桥,县官不置可否。后得好友陈延英的资助,选定了桥址,组织了劳力,才得以破土动工。当地村民从100公里外运来了青石12000多片,招募了石匠百余人,历经数月,石桥方成。可叹的是,正德元年,周玺却被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矫旨逮捕下狱并拷打致死了。

由于刘瑾的权势冲天,当地官员和百姓不敢说此桥为周玺倡建,也不敢说是刘瑾的好友捐修。

明世宗继位后,下诏为周玺平反,赐祭,抚恤其家,并谥其“忠悯”。

嘉靖年间,县衙对已经残破的石桥做了一次维修,并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完工。

那年月,此处是出武胜门北上的要道。

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此桥又做过一次维修,并在桥头立有一块石碑,刻有“楚城白杨石桥碑记”。只可惜字迹已经模糊,难以辨认。

到了清末,武汉是太平军与清廷大战之地,已经残破不堪的白杨桥又遭兵毁,乡民过河又一次苦不堪言。

民国四年(1915年),乡绅李凌捐款重建此桥,并立碑纪念。碑文云:“此桥兴自唐代,名曰北洋,明清二代,屡建屡圮,行人苦之。”后来,白杨桥就被人们叫成了“北洋桥”。

一百多年过去了,北洋桥历风经雨,桥身虽然保存了下来,但桥面上的附属建筑却所剩无几了,原来桥的两端共有四个石狮,一头各有两个,现在只剩下一个狮子头了。桥两边各有6根两侧刻有槽子的石柱,其中还嵌有青麻石板为栏杆,也逐渐滑落遗失。

1988年,北洋桥被武汉市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对桥面进行过全面维修。

1996年进行了重新装饰,北洋桥才重新青春焕发。

2004年,洪山区和平乡北洋桥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将北洋桥的保护问题写进该村《村民自治章程》,并派专人保护古桥。

北洋桥历经沧桑却能保存下来,得益于洪山区对地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从古桥东端竖立的石碑碑文得知,此桥兴自唐代,明弘治年间重建,明万历年间和民国四年曾对此桥进行过两次维修。

主办丨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邓洲 王峰综合整理

来源丨《洪山地名溯源》

美编丨陈张超  责编丨夏旻鸣

统筹丨张宾  审稿丨蔡庆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