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不是简单的一个名字,它记录着城市的山川地理,反映着地方历史的时代变迁,更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岁月沧桑。
地名,是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印记,积淀下的人情冷暖、民俗风情,寄托着许多人的悠悠乡愁,让我们的思念变得具体。
读懂了地名,便读懂了洪山。为此,洪山区融媒体中心开设“最忆是洪山”栏目,带领大家细细品读镌刻着时代痕迹的地名,领悟着不一样的收获。
最忆是洪山·马房山
珞珈山、桂子山、喻家山、狮子山、南望山、伏虎山......洪山,有许多座名山,它们有的成为高校代名词,有的因为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而持久散发独特魅力。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马房山,这个是洪山境内唯一一座集齐两大成名要素的山,也是洪山独一无二的“锦鲤”。
马房山是个怎样的存在呢?这里因武而起,以武而盛,与关公有着脱不开的联系。相传关羽曾治兵江夏,放马此山,用作马厩,故名马房山。
马房山自古环境优势绝佳,千百年前,武汉城区建制远没有现在大,马房山所在的区域还是一片荒芜。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马房山所在的地方就水草丰盛,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
自古楚地季节分明、水系发达,这样原生态的景致一直发展了几百年,直到东汉末年,武将关羽治兵江夏,他看上了马房山这个地方,放马于此,因而得名至今。
作为一座名山,怎么能光有传说,没点“内涵”。马房山的历史,源于春秋时期,自三国时期得名,人文底蕴丰富,不仅如此,这片区域内还是武汉城区发掘墓葬群最多的地方之一。
在上世纪城市建设的高峰期里,马房山区域范围内经常会意外发掘到古墓葬群,以六朝和隋唐时期的墓葬为主。这说明,那个时候,马房山附近也有大量城市建制。
武汉这座城市,是被江河湖泊环绕的一座城市,有千湖之城的美誉,水资源相当丰富。物以稀为贵,所以,对于武汉来说,山头反而是难得的自然资源。
武汉市的985、211高校,几乎都在洪山,而每所名校,都有一个“靠山”。比如,武汉大学——珞珈山,华中科技大学——喻家山,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山,华中农业大学——狮子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望山。
其中,武汉理工大学的“靠山”就是马房山,它分为马房山(东西两个校区),鉴湖2个校区3个部分,占据了马房山区域内至少一半的面积。其校内的桂竹园,恰好是马房山的最高处。
不但是将马房山作为校址,武汉理工大学还把马房山的形象放到了的校徽上,校徽的正中有一个流动的飘洒的草体的山字。
今天的马房山,具体是指武珞路、二环线、雄楚大道交会的地方,区域内自北向南有东西走向的洪达巷、洪兴巷,还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工大路,形成了一路多街的格局。这一条路,也正是二环线和珞狮路(部分),是区域内交通快速路之一,二环线的重要部分,由北向南直通,快速连接三镇其他区域。
步行马房山,周边多是上了年纪的老房子,与之配套的便是粗大的梧桐树,这些特征集合在一起,让人一看就知道有历史沉淀感。
文长故灵应犹在,侠义豪迈照学子。灵动的马房山,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千里马,涌入各行各业贡献力量。正如武汉理工大学的飞马广场耸立的飞马雕像一样,追风逐日,千里一跃!
主办丨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肖满综合整理
来源丨洪山民政、武汉理工大学、网络
美编丨陈张超 责编丨夏旻鸣
统筹丨张宾 审稿丨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