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不是简单的一个名字,它记录着城市的山川地理,反映着地方历史的时代变迁,更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岁月沧桑。
地名,是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印记,积淀下的人情冷暖、民俗风情,寄托着许多人的悠悠乡愁,让我们的思念变得具体。
读懂了地名,便读懂了洪山。为此,洪山区融媒体中心开设“最忆是洪山”栏目,带领大家细细品读镌刻着时代痕迹的地名,领悟着不一样的收获。
最忆是洪山·梨园
“梨园”,一个颇为浪漫的地名。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然而,洪山区梨园街的中的这个“梨园”,却与戏曲“不搭界”,它就是名副其实的一个果园,位于东湖的西北岸,占地500余亩,与对岸滩头相望。果园里种有各种果树和名贵花木,其中以梨为主,因以名园。
这里之所以令人神往,也因为开国领袖毛泽东自1949年后,曾44次下榻在这里的宾馆。所以,东湖是新中国成立后,除了中南海以外,毛主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因此,2009年组建新街道办事处时,人们将其定名为“梨园街”,表达对伟大领袖的敬仰与深深怀念。
其实,梨园街的前身是成立于1981年2月的“红旗街”。
用“红旗”为地名,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特别普遍。因为大家都觉得,红旗是革命先辈们用血染红的,代表着继续革命、奋发图强、努力拼搏……所以,1981年这里成立街道办事处时,选择“红旗”做了街道的地名。
2009年后,这里区划发生变动,几个街道重组后出现了一个新街道,不过其主体部分不是原来红旗街的地盘,这个新街道取名为“梨园街”。
如今,这个因东湖梨园而得名的街道,洪山区面积最小的街道(辖区面积仅占全区的1.7%),以“一圈两轴三区四大支柱”为依托,集电力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休闲娱乐文体化和生态居住于一体,成为东湖边的一方勃兴之地。
从岳家嘴至欢乐大道的梨园街道片区内,一条“龙型经济带”,在武汉产业版图上,昂首升起:这里已聚集700余家中外企业,包括5家世界500强区域性总部和40余家大型国企和知名金融企业。高品质的楼宇经济,正成为这片风景优美之地的经济新名片。
主办丨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廖宇智 王峰综合整理
来源丨《洪山地名溯源》
美编丨陈张超 责编丨夏旻鸣
统筹丨张宾 审稿丨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