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29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华中师范大学知行实践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中国德育杂志社承办的,第二届“中小学实践教育论坛”在武汉举行,共有来自教育部相关单位、湖北省教育厅及相关地市教育局有关部门领导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有关专家,以及北京、深圳、广州、河南、山东、黑龙江、新疆、湖北等19个省市近500多位中小学校校长、实践教育工作者出席论坛,同时,近十万人通过直播平台参与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以“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探索”为主题,旨在贯彻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特色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业引领优势,进行劳动教育政策解读、理论探讨、实践探索、经验分享以及交流与合作,助力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论坛包含开幕式、主旨报告、区域经验分享、劳动教育资源建设、学校案例及分论坛等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探索”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论坛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凌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贵华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

赵凌云表示,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方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劳动教育的国度。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教育的推进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包括基础理论欠缺、政策支持不够、教育标准不明、课程开发不足、教育场地缺乏、教育设施匮乏、家庭学校社会协同不力等。《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可以说,以劳动教育为主体的实践教育迎来了春天。

刘贵华表示,全面推进和落实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光荣而紧迫的历史任务。一个时期以来,学校教育工作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缺于美、少于劳”的问题,这与发展素质教育不相适应,与推动教育现化代进程不相适应,与新时代实现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必举,强化弱项,补齐短板,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专家云集,倡导劳动教育融合发展

论坛主旨报告由华中师范大学知行实践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院教授陈佑清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作了《劳动教育的三个大哉问》专题报告,系统的阐述了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与实施原则。檀传宝教授认为,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价值观的塑造。同时,在新时代下,劳动教育要考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服务性劳动与生产性劳动、复合性劳动生产之间的结合与比例控制,坚持价值性、审美性、建构性等原则。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起草组成员柳夕浪作了《劳动教育是什么》专题报告,阐述了劳动与劳动教育范畴与意义,认为劳动既是教育的途径方式,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内容,同时从国家、社会的层面分析了新时代下劳动教育“思想性强、实践性强、社会性强”等三个基本特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起草组成员郝志军教授从“五育融合”的视角作了深度的解析。新时代劳动教育则是最高层次的五育融合,要以适切合理的方式,多途径、多层面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和内容,实现学科课程育人与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有机统一,做到“应渗则渗,能渗必渗”。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成尚荣作了《实践育人视域下的劳动教育》的视频报告。成尚荣委员认为新时代五育并举、五育融合都离不开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可以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在实践育人视域下,劳动是更高水平上的综合,可以推动综合育人目的的实现。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尤其是高端制造业一直领先于世界。华中师范大学知行实践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学院教授罗祖兵系统的介绍了德国凯兴斯泰纳(Kerschensteiner,Georg)的“大劳动教育观”教育思想,分析了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罗祖兵教授总结道,我们要自觉在劳动教育中渗透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开创“劳动课程”与“课程劳动”并进新局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与劳动意志,重视职业劳动与家务劳动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经验分享,探索区域发展模式
区域经验分享环节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黄琼博士主持,邀请到了武汉市武昌区、成都市金牛区、青岛市教科院进行了现场分享,
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德育办主任谢英水作了《涵养劳动情怀 奠基多彩人生》报告。武昌教育始终坚持“遵循规律,遵守规范,轻负高效,持续发展”的绿色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新方法。谢英水主任现场分享了武昌区小学、中学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探索,即在社会实践中融合、在学科教育中融合、在特色课程中融合、在志愿服务中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实践。
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副局长孙丹作了《实施“全劳动教育”构建融合共生的教育生态》报告。金牛区是全国首批、四川唯一的“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构建起“一核引领、双向贯通、三轨同步、四轮驱动”的区域劳动教育体系。
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主任胡忠瑜作了《守正创新 笃行致远——青岛市基于区域协同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报告,分享了青岛市推动劳动教育的四项举措,即以机制为保障、以创新为策略、以全时空为途径,以成绩为起点,系统的推动劳动教育发展。
资源整合,劳动教育协同发展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副校长董裕华作了《让每个学生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的分享。海安中学学生充分利用实习农场资源,“过三关”项目独具特色。海安中学实行“劳动教育导师制”、“劳动技能过关制”、“劳动培训联动制”,并通过成长记录平台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同时,董裕华副校长还提出了“学校扛起主责任”、“教师适应新要求”、“学生增强内驱力”的心得与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知行实践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武汉知行乐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尹翔作了《实践教育机构如何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的分享。知行乐学认为实践教育机构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研学旅行、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等方面融入劳动教育,并率先在业内开发了《劳动教育课程手册》《实践课程手册》等系列课程,并展示了竹馨劳动教育基地、飞花谷劳动教育基地、茶园劳动教育基地的劳动教育规划与课程。
特色发展,学校劳动教育实践
学校案例分享环节,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杨颖东博士主持,邀请到了北京、武汉、上海、大冶四地五所学校进行了现场分享。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课程资源部主任陈纲作了《三生立人》报告,分享了史家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及“保障体系”。史家小学“创·智汇 校园MAKER分享会”作为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形式,深受与会者好评。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育才行知小学校长陈敏作了《童心生花 劳动浇灌》分享。育才行知小学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社会及学校”、“生活及教育”等教育思想出发,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的劳动教育发展模式。该校以“空中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为载体的《植园》课程开发是有序实施劳动教育的坚实保障。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巷实验小学副校长邱玲作了《抓实劳动教育的12345》分享,围绕一个目标、二个突破、打造三类课程(基础性课程、融入型课程、体验型课程)、协同四方力量(学校、家庭、社会、网络)、解决五个困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认识等)等方面作了系统的梳理,和全面的经验分享。
上海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所学常务副所长孙英俊以视频方式作了《建构高中劳动教育校本化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以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为例》的分享。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充分结合该校的历史和传统,凸显学校特色,在劳动教育的常态实施上下功夫,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各部门,形成工作常态,以班级为单位,统一部署,具有丰富的实施经验,形成了规范的劳动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陈蓉作了《职业院校与特色产业融合的劳动教育》的分享。该校与华师知研院、知行乐学及上海交通大学等有关研究机构协同,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劳动教育实践资源,规划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多方位的开展劳动教育,形成了“职业教育+产业建设+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模式。
交流互动,分论坛精彩纷呈
论坛第二天,与会人员分别来到“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学校劳动教育评价”、“劳动教育课程及资源整合”等三个分论坛,分组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分论坛由杨颖东博士主持,武汉市汉阳区教育局李莎、大连市金普新区红星海学校蔡海燕、武汉市青山区钢城二小陈伟、武汉市黄陂一中向清耀等人分别分享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经验。汉阳区教育局在疫情期间,指向战疫核心、鼓励学生士气、锻炼学生意志、赞颂职业劳动之美,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学校开展德育与劳动教育工作,并围绕三维一体的劳动教育目标,成区域劳动教育方案,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学校劳动教育评价”分论坛由黄琼博士主持,成都市金牛区七中万达学校张有财、武汉市汉阳区西大英才学校马莉、武汉市洪山区成丰学校郑立平、武汉市青山区四十九中王家太等人分别进行了专题分享,与会者一致认为,劳动教育评价不等于打分、排名,要构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的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课程及资源整合”分论坛由罗祖兵教授主持,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袁静、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祝菊红、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小学刘珣、武汉市汉阳区郭茨口小学周红缨、武汉市七里中学曹文、成都市全兴小学校陈锐、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三中罗进等人分别分享了所在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经验。武汉洪山实验小学张星宇代表分论坛在大会上作了总结报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德育杂志社发展中心主任赵广忠主持了分论坛代表分享环节及闭幕式。华中师范大学知行实践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院教授陈佑清作了论坛总结并对主办方、承办方、会务组织方及分享嘉宾及所有参会人员表示了感谢。陈佑清院长认为,第二届中小学实践教育论坛政策解读透彻、交流成果丰硕,体现了“领导重视、参会踊跃、内容丰富、引人深思”等特点,我们需要持续加强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通讯员:洪融 摄影:汪万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