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实践,教会学生应对挑战,最重要的价值的教育是实践教育”,11月28日,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凌云在第二届中小学实践教育论坛中提出,教育者必须回归到教育本位,要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教育方式。

今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等先后发布,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可以说,以劳动教育为主体的实践教育迎来了春天!
赵凌云书记强调,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方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劳动教育的国度,已积累丰富的实践与理论资源,中国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耕读”,把劳动教育置于与书本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儒家讲“六艺”,除了书、数之外,其他四艺礼、乐、射、御都靠实践教育。曾几何时,科举把教育变成“死读书、读死书”,变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把学生变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虫。近代以来,有识之士倡导和实践“生活教育”“实践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推进教育革命,倡导学生学工、学农、学军,投身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阶级斗争“三大革命”。高考恢复以来,虽然我们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呼吁实践教育、劳动教育、素质教育,但教育评价改革滞后,实践教育、素质教育的空间被书本教育挤占,实践教育、素质教育推进困难重重,难以登堂入室。今天,已经到了切实改变这种局面,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教育方式的时候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今年6月,赵凌云书记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曾表示,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必须摒弃片面的育人观、片面的知识传授、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教育者必须回归到教育本位,即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这次疫情警醒我们,教育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实践,教会学生应对挑战,最重要的价值的教育是实践教育。实践教育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通过实践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实践本领”,为实践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破“五唯”,坚决改变“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一考定终身”的做法,要求我们实施包括实践教育在内的综合教育,提升学生包括实践本领在内的综合素质。
同时,赵凌云书记也指出,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教育的推进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包括基础理论欠缺、政策支持不够、教育标准不明、课程开发不足、教育场地缺乏、教育设施匮乏、家庭学校社会协同不力等。华中师范大学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第二届中小学实践教育论坛,就是希望汇聚各位专家的智慧,交流各地的经验,共同探讨破除这些难题的路径,为推动实践教育、劳动教育长足发展作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近几年来,华中师范大学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工作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有计划、有步骤地探索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2019年初,该校出台了《高水平本科教育推进计划》,逐步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高水平本科教育体系。学校还专门组织力量编写了具有华师特色的劳育教材,开设了劳育理论课。从2019年开始,学校将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全日制本科生必修课程正式列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去年11月,赵凌云书记曾在该校佑铭体育馆为2019级全体本科生作了一场题为“劳动成就梦想”的劳育理论课,鼓励莘莘学子们用劳动去成就自己的成才梦,用劳动去成就伟大的中国梦。
11月28-29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华中师范大学知行实践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中国德育杂志社承办的,第二届“中小学实践教育论坛”在武汉举行,共有来自教育部相关单位、湖北省教育厅及相关地市教育局有关部门领导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有关专家,以及北京、深圳、广州、河南、山东、黑龙江、新疆、湖北等19个省市近500多位中小学校校长、实践教育工作者出席论坛,同时,近十万人通过直播平台参与了本次论坛。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凌云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贵华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主持开幕式。(通讯员:洪融 摄影:汪万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