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创新驱动打造高品质大学之城

2022-10-17 15:40   洪山大学之城  





洪山区城市风景

大学之城,智汇洪山。这里是国内第一根光纤、第一台大功率激光器、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诞生地,全省七个重点实验室之一的湖北洪山实验室、全省首个“5G 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相继落户。

创新“破冰”,科技赋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洪山区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主线,全力推动“大学之城”建设。从“百亿区”迈入“千亿区”,从“创新高地”迈向“科创名城”。十年间,洪山区砥砺跨越,经济社会发展阔步迈入新征程。

地区生产总值十年翻倍

“千亿城区”活力无限

今年4月27日,洪山区举行二季度集中开工仪式,总投资130.9亿元。集中开工的6个重点项目,涉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启动项目、省级IDC(互联网数据中心)重要节点工程、机器人产业园等。

洪山区举行三季度集中开工仪式

8月12日,洪山区举行三季度集中开工仪式,总投资122.7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总投资10.8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总投资76.7亿元。“项目质量高、结构优、动能新!”这就是洪山区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缩影。

2018年,洪山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站稳“千亿产值、百亿财政”的重大台阶,GDP每年增速均高于省、市平均水平,特别是2019年、2020年,位居武汉市中心城区第二位。2021年洪山区地区生产总值1131.54亿元,较2012年实现翻倍增长。

活力是洪山最鲜明的特色。一直以来,洪山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数大幅攀升。截至2021年底,全区市场主体突破15万户,与2012年相比,累计增长173.4%,总量居武汉中心城区第一。

洪山区颁发首张行业综合许可证

“更可喜的,洪山区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量变到质变,稳步实现优化升级。”洪山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比2011年与2021年的洪山区纳税百强企业结构,可以看出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高耗能、低附加值行业被淘汰,建筑业、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所占比例逐步下降,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过十年发展,洪山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区校合作”全覆盖

在孵企业及团队2100余家

坐拥35所高校、60万在校大学生,65个国家重点学科、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赋予洪山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武汉大学开学

华中科技大学开学

洪山区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推进“大学+”发展战略,持续打造“洪山+大学”发展共同体,切实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发展优势。

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孵化(三期)项目位于文治街北侧,总投资6.3亿元,这是洪山区、武汉理工大学共同打造的旨在集“卡脖子技术研发应用、众创孵化、高校人才实训、科技金融服务”四大平台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孵化基地。

随着辖区内武大科技园、理工大孵化器、华师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地大宝谷双创中心等项目建成,越来越多的区校合作项目相继落地,一个集“人才培养、产业孵化、技术转化”的完整链条逐渐形成。

奋发图强

目前,洪山区累计与35所高校签订区校合作协议100余项。引导50多家科技型企业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0多所高校联手,建成产学研平台71个。

截至2021年底,洪山区共有各类众创孵化平台50家。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有国家级4家、省级4家;众创空间23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7家;大学生创业特区11家。孵化总面积超过60万方,在孵企业和团队2100余家。这些众创孵化平台和资源已成为洪山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的主要阵地。

与此同时,洪山区建立24个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2021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近90亿元,位居武汉市中心城区前列。

吸引15万大学生留汉

高新企业总量中心城区第一

全省七个重点实验室之一的湖北洪山实验室,2021年2月揭牌;全省首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同年4月在洪山区落户。

洪山区“5G+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上线

今年5月24日,洪山区2022年工业互联网(安全)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论坛在融创智谷举行。当天,洪山区“5G+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该平台是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在其帮助下,一批传统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焕发新的活力。例如,在马应龙药业的生产车间,看不到多少工人,取而代之的是“机器手”,它的动作更精准,效率更高;还有智能小货车,依靠5G定位,自己就能按照规划的路线取货、送货。

马应龙智慧生产线

该平台负责人介绍:“目前,我们已组织洪山区265家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为武汉市6家企业打造5G应用场景,帮助66家企业完成申报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工作。”

融创智谷

近年来,洪山区聚焦培育龙头企业,打造高端产业集群。融创智谷、创意天地、烽火创新谷等一批创新园区蓬勃发展,落户企业2000余家,引导15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逐渐形成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其中,洪山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获全省唯一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该区正在申报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据统计,2021年洪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达391.87亿元,该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860家,数量位居武汉中心城区第一。今年,该区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千家。

八成财政用于民生

居民收入跑赢GDP增速

十年来,洪山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幸福湾

2012年,洪山区常住人口为107.97万,2021年常住人口增长到175.20万,在全市各城区中居首,且超过半数人口为大学文化程度。

杨春湖漫步

人口“大聚集”,这得益于大学之城的高水平建设,道路建设、生态治理、绿化美化……伴随着城市品质提升,洪山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大学生留下来。

洪山江滩

过去5年,洪山区财政资金80%以上用于民生,各类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民生设施建设数量和质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老百姓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十年来,洪山区全面推进路网建设,逐渐建成了“八横五纵”加“十”字隧道骨架路网格局。统计数据显示,该区路网密度提升近6倍。尤其是三环内,路网密度提升更为明显。白沙洲片区“交通大会战”成效明显,原来南北向仅有白沙洲大道、烽胜路2条主干道,现在已建设了6条东西向的主要联络通道,以及4条南北向主干道路。此外,轨道交通运营线路5条,在建线路5条。随着雄楚大道高架、白沙洲大道青菱高架、杨泗港快速通道等快速路相继开通,畅通了洪山区与各区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

青菱河现“水上森林”

洪山区提升全域水环境质量,消除了黑臭水体、劣Ⅴ类湖泊,杨春湖等一批湖泊水质明显提升。建成南湖第二出江通道、江南泵站,南湖片区告别“看海”。投入超过100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38所,优质均衡教育强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一批医院建成投用,新增养老机构和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近百家。

与此同时,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了。2021年,洪山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31元,较2012年增加33537元,累计增长122.9%,跑赢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未来,洪山区将坚定方向,凝心聚力,奋力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




主办 | 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融媒体中心

来源 | 极目新闻客户端

美编丨赵娟  责编丨夏旻鸣

统筹 | 张宾  审稿 | 王娟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