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垃圾不落地,城市更干净。”这是何春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洪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清扫一队队长,何春梅带领清扫一队党支部全体党员坚持一线马路办公,每天步行超过15公里,面对面督促解决环卫精细化管理要求。她推行定时定点垃圾收运模式,以改善设施建设助力垃圾分类,关怀环卫工心理压力。在何春梅的带领下,全体队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锤炼城市管理“绣花功夫”,扮靓美丽洪山。

垃圾桶不见了 城市道路反而更洁净
洪山区珞狮路沿线商圈学校众多,人口稠密,生活垃圾自然不少。然而,珞狮路街面上却没有垃圾桶。原来,临街商铺所有的垃圾都是由环卫工人挨家挨户上门收运的。“街上不再摆大垃圾桶,仅保留果皮箱,这是我们对‘精致环卫’作业模式的一种探索。”何春梅介绍,此项调整不仅极大改善了辖区道路环境卫生,也避免了环卫作业车辆堵塞道路。

在日常工作中,何春梅用脚步探访管理范围,了解到垃圾点位存在着污渍、噪音扰民情况,不仅影响居民生活,还不利于城市环境的管理。她结合工作实际,对垃圾点位进行重新选定,在不影响市民正常倾倒垃圾的情况下,减少了垃圾桶的点位,出台了定时定点收运垃圾的方案,在全市率先取消道路上原有的240升垃圾桶,由环卫工人定时定点逐一上门收运,收回来的垃圾在处理间经过集中除臭、灭蝇,当天再由垃圾车一次性转运。
“始终将群众放在第一位,把群众满意度作为终极目标”。针对定时定点收运垃圾,在何春梅看来,只有注重前端工作,才能避免末端出问题。环卫工人上门收运垃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端环节,如果沿街商户都能够积极配合,将垃圾进行干湿分离,会给收运工作及后端处理减轻压力,现在清扫一队的一线工人都能够主动与商户沟通,并且大多数商户愿意积极配合。
每天步行15公里 面对面督促破解城市顽疾
担任清扫一堆队长以来,何春梅始终坚持一线马路办公,每天步行超过15公里,面对面督促解决环卫精细化管理要求。在她的带领下,清扫一队不断进行提档升级。

何春梅介绍,以往人工保洁工作重点针对纸屑、塑料袋等白色漂浮物,现在按照“精致环卫”的要求,只要是视线范围内的垃圾,无论是烟头、木屑、碎石、小土堆,还是“牛皮癣”和乱堆放等“三乱”,都需要进行清理。城市繁华路段绿化带里面垃圾多,环卫工人也会主动捡拾干净。“现在的清扫一队成员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将美化城市的重担扛在肩上。”
作为市人大代表,何春梅建议,做好垃圾分类,需要法治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协同推进。“目前,需要着力推进的是设施建设,这是事关垃圾分类工作成败的根本。”为此,她提出两点建议:一是继续完善环卫设施用地的规划,因地制宜,结合国家垃圾分类的实施意见,报批一个大型垃圾中转复合站(800吨),既解决环卫车辆停放和垃圾分类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垃圾压缩在中转的无害化处理的程度。二是将环卫设施建设用地及项目落地的问题列入市区政府绩效目标管理责任体系,以此督促市区相关部门切实重视环卫设施建设工作,努力提高我市生活垃圾“三化”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水平。
一对一帮扶 让党组织战斗力强起来
环卫工作劳动强度大,精细化程度高,何春梅深知每名环卫工肩上的担子重。作为队长,她非常关心队员,时刻了解大家的工作情况和内心想法。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何春梅要求每名党员做好一线环卫工人的心理疏导工作,与责任路段的困难环卫工结成一对一帮扶,收集整理一线基层意见,定期反馈到支部来,有效增强了队伍的团结。
夏季炎热,为了避免队里职工中暑,她从网上收集了防中暑的基本医疗常识,和同事一起制作成简明扼要、图文并茂的宣传画进行提醒,叮嘱每一位工作人员都随身携带防暑药物。为了协调队里职工的公租房问题,生病住院的何春梅顾不上医生反对,坚决出院协调工作;有的环卫工人家里困难,交不起房租,她便自己出钱先垫上。据统计,今年她已与一线困难环卫工结对帮扶20余次。
在党支部建设上,何春梅带领的清扫一队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将党员“化整为零”分散至队辖区的各个路段,明确责任,制定《党员巡查登记表》,每周至少2次徒步巡查责任路段,发现问题及时向路段班长沟通,整改,做好登记。何春梅说,“环卫工人只有把城市当成自己的家,才能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爱惜我们这个城市。”
(通讯员 张宾 杜微波 汪万军 刘洪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