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热度丨洪山 “大学之城” 以创新登上智资高地

2019-05-30 13:28  

田园牧歌的生活消逝不见,科技引领生活的时代已经来临。人们的工作模式折射出截然不同的经济脉动。耕作在田间地头的农民,到引领创业潮流的CEO,洪山一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热土。

从科研“追赶者”到“领先者”,被誉为“大学之城”的洪山,逐渐占领了智力高地。以前,辖区高校以教书育人为主业;现在,教学、科研、产业等“三足鼎立”,产学研用齐头并进。

繁华的街道口商圈

工作环境改变

蹲守田间地头→进驻孵化楼宇

70年沧海桑田,同样的土地,却孕育了截然不同的经济结构与生活模式。

地处“中央创智区”,文治街、书城路、柳园路与文秀街合围的长方形地块,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望无际的菜田,农民广种菜薹,收获颇丰;如今田地消失、高楼林立,它已是吸纳众多企业入驻的经济开发区,创业人才云集。

农业生产能手 一天能挖500斤藕

“年轻人肯定想不到,满是高楼大厦的书城路,以前全是菜地。”68岁的李有连是洪山村人,跟农业打交道一辈子,对儿时生活记忆犹新。

新中国成立之初,地处近郊的洪山村以种菜为生,丝瓜、竹叶菜、黄瓜、番茄、辣椒等蔬菜品种繁多,专供城区。李有连和同时代的青年一样,初中时恰逢“上山下乡”,他响应号召回到洪山村,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

脑子活、体力好,李有连是农业生产一把好手。农忙时,他一天时间能挖500斤莲藕,全家属他工分挣得最多;村里广种洪山菜薹,他受村集体委派,带着菜薹参与“农业学大寨”的展会,备受好评;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村委会任职的李有连,还带头促成了“洪塔牌”洪山菜薹的商标注册,开启湖北省农产品商标注册的先河。

如今退休在家,李有连还是对农业念念不忘。由于城市发展,曾经的菜田已成都市,他在远郊承包了数亩农田,尝试洪山菜薹的移种。

大学生创业达人 公司年收入超2000万

时代脚步一刻不停,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李有连耕种多年的菜地,已经变为洪山经济开发区。武汉校导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杨晓峰,自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一眼相中其优良区位,如今已在此创业达11年之久。

2007年,杨晓峰从甘肃老家来汉求学,在校期间从事学生会外联工作。杨晓峰发现,学生有休闲娱乐、培训进修等需求,但苦于信息闭塞;相关机构试图进入高校市场,却受制于对校园了解不多。

洞察到其中商机,大二时杨晓峰就开始创办校导网,试图打造“大学生学习生活平台”。他介绍,利用“互联网+”,校导网要为大学生提供一站式的考研、体检、驾校、考公等服务。

因商业模式新颖,校导网受到投资人青睐,杨晓峰拿到了1600万投资。如今,校导网已有112万注册用户,公司年收入最高时突破2000万。

“太让人惊讶了,如今的洪山科技创业中心,70年前竟然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杨晓峰表示,“这是一片创业热土,2019年公司将继续扩大规模”。

背景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到乡镇企业的全面崛起,从城郊农业到现代服务业的华丽转身,曾经提供武汉市80%以上蔬菜的“菜篮子”洪山区,如今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70%,一举迈入后工业化时代。

据初步测算,2019年一季度洪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8%,比全市增幅高0.4个百分点……洪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档加速,站在全新的起点上。

烽火创新谷生机勃勃

科技成果转化

从教科书找灵感→“国之重器”引领潮流

5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大学之城”洪山推动“双一流”大学建设再获丰硕成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拥有37所高校的洪山区,一直致力推动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华中科技大学退休教师李强(化名)是这一历程的见证者。

上世纪70年代,李强来汉求学并成功留校,目睹科研工作举步维艰。经过几代科研人接力,洪山区拥有国家重点学科6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两院院士47名,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智力高地。

科研工作曾举步维艰 在防空洞里支起实验室

1971年,李强从恩施来到洪山,走进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学习半导体,并以优异成绩留校。在一线岗位执教8年后,他转岗来到学校科技处,从事科研管理工作。

8年教学岗位生涯,让李强深刻感受到科研工作的举步维艰。“自己遇到了理论难关,一时很难攻克。机缘巧合之下,竟然从外国人的教科书上获得了灵感。”李强回忆,当时的研究成果甚至已被“外国所淘汰”。

1983年转岗科研管理后,李强着手管理的科研项目,正是如今蜚声国际的引力波研究。因恒温、隔振、电磁屏蔽需要,引力实验室被放置在喻家山下的防空洞里。

李强回忆,当时的实验室条件艰苦,像极了“乡下的茅厕”,采购设备需要申请5000元经费,都是辗转多次,“最终批下了3000元”。

36年研究结下硕果 洪山拥有“世界引力中心”

李强回忆,引力波研究的负责人是物理学家陈应天的“关门弟子”罗俊。为精确测出引力G的数值,年轻的罗俊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暗无天日的防空洞里度过。

李强清楚记得,由于山洞湿气较重,罗俊不断掉发,索性剃成光头;左脸还出现块块白斑,通过植皮手术才得以恢复。

艰辛努力终获回报。罗俊团队实验结果在上世纪90年代即被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收录,并在21世纪初测出全球最精准引力G值。2018年,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学者来汉访问,在考察华科物理学科建设后忍不住赞叹,“这里有全球最高水平的引力中心”。

“如今,引力波研究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军用与民用领域”,李强表示。

据悉,在“大学之城”洪山,引力波研究并不是孤例,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土力学与工程等,均在全国领先。

背景

大学依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上,洪山不遗余力。通过支持开展科学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提升办学环境、建立发展保障机制等“组合拳”,洪山成为全国闻名的“大学之城”。

深耕智力资源,洪山正打造环大学创新经济带,仅2018年,环理工大创新经济圈、722国防科技产业园等27个项目已签约,签约金额突破1150亿元;地大宝谷创业中心、华师大创新创业中心等项目已经开工,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建设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截至目前,“大学之城”区校合作项目均在稳步推进。


图文:龙京 张宾 杜微波 喻春蕾 陆玮 王峰 邓洲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