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是“百湖之市”。鱼,在湖北人心中地位特殊,尤其是武汉人,对“活鱼”有着深深的情结。
在武汉,有这样一位“鱼博士”——他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大白刁”不再“刁蛮”,让武昌鱼不再“娇气”;他在实验室与鱼塘间架起桥梁,让科研成果化作渔民手中的真金白银。从培育先锋系列新品种到守护长江“土著鱼”,从实验室里的精密实验到塘边的言传身教,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见用科技的力量,书写着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动人篇章。让我们走近这位将论文写在鱼塘里的科技工作者,聆听他与鱼的不解之缘。
科普之光丨让“好鱼”游向全国:陈见与他的水产育种创新故事
瞄准难题搞创新,
让“好鱼”跃出实验室
陈见刚参加工作,主要研究的是鲌鱼,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大白刁”。这鱼味道鲜美,可是性情刚烈,出水极易死亡,很难活鱼上市。怎么办?陈见团队动起了脑筋,最终为它找到了一位“温和的伴侣”——黑尾近红鲌。通过杂交技术,团队成功培育出了新品种:“先锋1号”杂交鲌。这个“先锋1号”,不仅生长快,性情也“温顺”,能活鱼上市,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需求!
“先锋1号”成功了,陈见团队没停下脚步,又把目标瞄准了“武昌鱼”。传统的武昌鱼养殖病害多,还怕缺氧。团队再次运用杂交技术,研发出了“鲌鲂先锋2号”。这个新品种,不仅抗病力强,克服了易感染出血病的弱点,还更耐低氧、抗应激,让渔民养起来省心不少。
如今,“先锋1号”和“先锋2号”这两条鱼,已经游遍了全国,推广面积超过265万亩,创造了73亿元的经济价值,实实在在带动了大批渔民增收致富。这两个品种的选育,也为陈见团队收获了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这对保护母亲河生态至关重要。陈见的工作有了新方向:保护和选育长江的“土著鱼”。他带队收集了长吻鮠、瓦氏黄颡鱼、乌苏里拟鲿等鱼种,建起了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库。去年,陈见团队利用性别控制技术选育的单性黄颡鱼新品种——“全雄2号”成功获批。现在,他们正攻关“全雄长吻鮠”和“全雄乌苏里拟鲿”,让这些长江的土著鱼种,既能保护起来,也能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
锚定产业痛点与民生需求,是其科研攻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先锋1号”与“先锋2号”的诞生与推广,生动诠释了科研如何精准对接市场、服务百姓。从满足“活鱼”情结到应对禁渔挑战,陈见团队始终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以创新成果赋能渔业发展、惠及千家万户。
坚守一线干实事,
在鱼苗呼吸间守护未来
搞水产科研,光在实验室可不行。每年五月,是陈见团队最紧张的时候——亲鱼要产卵了!鱼对水温变化极其敏感,那段时间,他们就像“月嫂”一样,围着亲鱼转,精心呵护,确保它们顺利产卵。
刚孵化的小鱼苗,只有针尖那么大,极其脆弱。为了守护它们,陈见团队几乎是24小时待命。泡在渔场、守在鱼房,时刻盯着天气,随时调整养殖方案。每逢春夏之交,可能突降雷雨,断水停电,导致鱼苗死亡。为了应对突发情况,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如改进发电机、报警器等设备,同时还加强派驻人员值守,确保降低试验生产风险。到了七、八月,更是个“细致活”——幼鱼筛选鉴定。要从上万条小鱼里,一条一条地筛,根据性别、生长情况、耐低氧能力等标准,把好苗子精挑细选出来,分池饲养。每一年,他们都重复着养鱼、选鱼的工作,虽然枯燥,但觉得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科研的价值,不仅闪耀于成果发布的高光时刻,更蕴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实干中。从亲鱼呵护到鱼苗分选,从应对突发断电到全天候精细管理,每一项看似平凡甚至枯燥的操作,都是科研成果落地的基石。这份“泡”在渔场、“钉”在一线的执着,就是科技工作者最朴实的担当——用脚踏实地的汗水,守护着产业的根基,浇灌着丰收的希望。
奔走推广践初心,把技术送到塘边
“十年禁渔”启动了,湖北人对鱼的喜爱不减。如何既护好长江生态,又保障优质鱼的供应?技术推广就显得尤为关键。
陈见团队的初心一直很简单:让市民吃好鱼,让渔民养好鱼。 既装满市民的“菜篮子”,也充实渔民的“钱袋子”。
陈见每周必须下基层几趟。跑市场,了解最新行情;跑渔场,看看养殖户最需要什么。他说,科研不能只写在论文里,必须扎进泥土里,用到实践中去!
依托省市科技特派员的平台,陈见服务了武汉青鱼良种场等十多家养殖企业。办培训、解难题,手把手教他们苗种生产和成鱼养殖的关键技术。这些年,其团队推广的长江优质特色鱼类养殖面积近千亩,实实在在点燃了养殖户的热情,湖北的水产品产量,已经连续29年位居全国第一。这是大自然对鱼米之乡的厚爱,更是科技赋能产业的生动体现!
“走在推广路上,我们的目标就是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变成渔民手中实实在在的效益。”陈见说,“我愿意继续做一条鱼,一条在科研深海里孜孜求索的鱼,一条在推广路上奋力奔波的鱼,一条为市民带来美味、为渔民创造幸福的鱼,努力在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道路上,让科技之光照亮水产养殖更广阔的未来!”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丨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廖宇智
来源 | 洪山科协 武汉市农科院
美编丨陈张超 责编丨张宾
统筹丨郑锋 审稿丨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