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政协洪山区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召开第二十次会议,围绕小区业委会自治管理、“虎泉印象”忠义文化区创建、大学之城就业服务、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及人民调解效能提升等关键议题,与区政府进行民主协商,并听取专委会专题协商发言。
破解业委会管理难题
针对全区住宅小区业委会覆盖率仅30.6%、物业服务缺位问题突出、组建难、监督弱及维修资金纠纷频发等现状,委员建议坚持党建引领,严把业委会候选人资格审查关,强化党组织全程指导;推广“物业管理委员会”过渡机制,试点业委会直接收取物业费;设立专职文员,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实行业委会财务社区代管与定期审计制度,建立物业纠纷专业调解中心,严厉打击侵占公共资产行为。
打造“虎泉印象”忠义文化名片
虎泉片区坐拥国家级非遗“卓刀泉传说”、省级文保伏虎山烈士陵园及黎元洪墓三重文化资源。为突破转化不足、功能单一瓶颈,委员建议构建“虎泉印象”忠义文化区,将忠义精神转化为诚信教育载体;在卓刀泉寺增设非遗体验与禅修课程,优化烈士陵园园林景观,于虎泉夜市植入三国IP潮玩与数字营销;设计统一文化标识系统,延伸至街区、文创及数字平台,打造沉浸式文旅地标。
深化“大学之城”就业服务
洪山区依托35所高校资源,打造以“就业嘉年华”为核心的“1+3+N”服务矩阵。2025年上半年已举办招聘活动7场,服务企业540家次,提供岗位2.44万个,吸引求职者超3.4万人次。为进一步提升成效,委员建议深化区校企联动,组建就业服务专员和指导专家团队,开展“学子看洪山”活动;精准对接重点产业需求开发岗位,落实稳岗政策,帮扶困难群体;整合政策支持创业平台,配设“创业陪跑导师”,强化“五对接”服务;加强数字化服务、政策宣传、技能培训与劳动权益保障。
加速高校科技成果就近转化
面对洪山区集聚武汉89所高校、130家科研院所及69名院士,但校地协同不足、中试验证薄弱、转化空间有限等问题,委员建议构建校地协同机制,推行高校成果本地转化责任制,设立专项基金并提高团队持股比例;成立高位统筹领导小组;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实施“中试平台倍增计划”;深化赋权改革,推行“先赋权后转化”,建立成果转化型职称通道;设立成果转化母基金,创新科技金融产品;规划高校周边创新集聚区,建设专业化产业园。
完善人民调解体系
针对当前全区虽构建三级调解网络及行业性调解组织,配备专兼职调解员1280名,但仍面临新型纠纷复杂化、调解共识成本高、专业化需求与能力不匹配、协议履行率不足等挑战,委员建议创新机制,推动调解前置,制定社区公约预防纠纷,优化调解空间;吸纳高校专业人才及年轻群体,建强调解专家库;长效培育社区情感纽带,强化司法对接与回访机制保障协议落实。
区委常委、副区长田燕表示,针对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及五项专题工作,区政府将聚焦三点发力。一是坚守人民立场,提升治理温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服务、改进方法,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厚植文化根基,拓展创新深度,深挖区域文化资源,通过非遗场景媒体化、街区特色品牌化、空间载体多样化、文化业态多元化的“四化”路径,推动文化“两创”,塑造洪山特色品牌;三是强化创新驱动,攀登转化高度,依托科教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应用,实现青年人才成长与洪山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
区政协主席刘劲松强调,本次常委会正值冲刺“双过半”、谋划下半年的关键时期。要筑牢政治根基, 持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精准建言资政, 聚焦区委高质量发展目标和民生关切,围绕高能级大学之城建设等关键问题,深入调研、汇集民意,提升建言“金质量”; 强化履职担当, 推动“四个凝聚”落地见效,争当“思想淬炼”的引领者,勇做“建言资政”的领航人,善为“资源聚合”的搭桥者,能做“创新创业”的带头人,甘当“作风表率”的践行者,为中国式现代化洪山实践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会上,部分常委、委员作协商建言及补充发言。会议审议通过了有关人事事项,书面通报了政协常委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有关情况和2起违规吃喝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丨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肖满(通讯员 陈俊仪)
美编丨陈张超 责编丨张宾
统筹丨郑锋 审稿丨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