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肖满)“既然来到福利院,就要把照顾老人的事情做到最好。”今年2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洪山区社会福利院再次实行全封闭式管理,詹杨和同事们牢牢守住养老服务阵地,连续90多天吃住在院区。
詹杨今年33岁,是洪山区社会福利院的后勤主管,主要负责院区安保、保洁、消防安全、厨房等工作。为了增强老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詹杨带领厨师们,精心制定食谱,不断创新烹饪方式,努力制作出更多健康营养、色香味美的餐食。每天至少三趟的巡楼必不可少,安保力量到没到位,院区环境是否干净整理,老人们吃得好不好、睡得踏不踏实,詹杨心里都有一本“明账”。
福利院现在有200多位老人,从封闭式管理以来,暂停了所有的探视,除了药品和生活必需品,其他物品一律不得入院。封闭管理隔断了老人与家属的现场见面,有些老人不理解有怨言,詹杨就和同事主动与老人交心谈心,细心耐心解释疫情期间院内封闭管理的重要性,使老人心里得到安慰。
一天,詹杨接到王奶奶家属的电话,原来几十年来,88岁的王奶奶都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吃一个苹果。最近几天没有吃到苹果了,老人情绪不好,认为是子女不孝顺不给她送苹果。詹杨记住了这件“小事”,正好第二天,福利院中餐的水果是苹果,詹杨便和同事商量,封闭管理期间,但凡中餐水果是苹果,都把自己的那一份留下来。自那以后,王奶奶几乎每天又能吃上苹果了。“我们只希望住在这里的老人,每一天都过得开心、安心。”詹杨说。
除了外来人员不能“进”,院区工作人员也不得“出”。记得返岗那天,詹杨的公公因为结石手术还在住院中,她匆忙回家收拾好行李,依依不舍地跟一双儿女告别。婆婆、爱人告诉她安心工作,不要牵挂家里。公公出院没多久,7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又因肺炎相继住院,父亲不慎摔倒导致肋骨骨折,好在爱人的工作时间还算自由,婆婆的身体也康健,就连娘家的妈妈也过来搭把手,这才算没乱套。
在亲情与职责面前,詹杨有过动摇,经过思想斗争,最终选择坚守岗位。工作以来,詹杨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或节假日在福利院值班。她把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予了平凡而又琐碎的养老服务工作,对家人总觉得亏欠。“特殊的工作岗位,我必须这么做。”詹杨说。
在福利院,有些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可能不知道白天黑夜,不认识自己的亲人,甚至连大小便都不能控制。工作之余,詹杨总会抽时间陪伴他们,安静地听着他们讲年轻时的故事,陪他们聊天谈心,逢年过节跟老人一起包粽子、包汤圆、包饺子。时间久了,可爱的爷爷奶奶们总会在她的口袋里悄悄塞进自己舍不得吃的零食和糖果,会亲热地称呼她为“羊羊”,反复叮嘱她“晚上回家注意安全,明天我们还要见到你。”
詹杨介绍,公公是一名共产党员,经常教育她要坚守为民服务初心,用心用情做好本职工作。婆婆是社区居民志愿者,也是楼栋长,小区疫情防控、邻里守望、卫生治理,都少不了她忙碌的身影。“家是温馨的港湾,也是我热爱和坚持这份职业的动力。”从家人的身上,詹杨获得了莫大的鼓舞。
在这个世上,总有爱和善良相伴。几年前,詹杨的一个举动,挽救了一个婴儿的生命。那是2016年,当时詹杨在武汉园艺文化街开了一家服装店。4月27日的晚上,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引起了詹杨的注意,循声走近,一名4个月大的女婴,被放在一个塑料盒里遗弃在路边,盒子里的纸条上写着“孩子患先天性脑疾病,无钱再治,好心人请送福利院。”当时,詹杨一边将孩子送到了武汉市儿童福利院,一边在网上发布求助信息,呼吁其父母将孩子领回家。詹杨的善举,当时得到了各级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广大市民的点赞。
詹杨始终坚信,“好人有好报”,不管生活有多困难,一个人只要正直善良、富有爱心,肯付出、能吃苦,一定能让平凡的日子开出向阳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