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总是不知疲倦地向前。带走前人的岁月,永不回头。但纵使是时光,也有它带不走的印记。在老党员王纪尧身上,一种不会磨灭的红色气质,一直引领着他的人生,也是岁月无法褪去的、他的初心。

今年70岁的王纪尧是武汉铁路局武昌南机务段的一名退休火车司机,也是一名有着51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的一辈子与火车密不可分——从驾驶蒸汽机车的灰头土脸,到驾驶内燃机车的满身油腻,再到驾驶电力机车的激动万分,直至退休后看着如今动辄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他感慨万千,又倍感骄傲:“变化的速度,不变的初心。”

蒸汽机车
1951年,王纪尧出生在湖北黄梅的一个小村庄;1967年,初中肄业的他因为“多读几天书”而成为生产队的会计。正是这时,他在心底埋下红色种子。“毛主席曾说‘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当时生产队书记一心扑在工作上,带着全队人马埋头苦干、大干特干,深深地打动了我。”王纪尧回忆,有了榜样的激励,他白天下田干活挣工分,夜晚挑灯忙做账。1970年11月,因在生产队表现突出,王纪尧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如果不是共产党,我可能一辈子就是个种田的。是党组织的关怀,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可以在火车迭代中,看到新中国的发展力量。”王纪尧说,1973年党组织推荐他来到武汉上了工农兵大学,经过两年的学习后,他被分配到了铁路工作,从此与火车结下不解之缘。“汽笛长鸣,蒸汽奔腾,火车缓缓启动,别提多威风!”只在电影中出现的场景闯入王纪尧的现实生活,让他激动不已。他暗下决心:绝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
表面威风,背后却很“狼狈”。当时王纪尧驾驶的是蒸汽机车,工作环境非常艰苦。他一开始只是副司机,还要负责往炉膛里添煤,“多的时候一趟要烧十几吨煤,就像在烧一个移动的锅炉。”每次上班都要备几身衣服,方便汗湿了再换。下班后,每个人都灰头土脸,“那时候形容我们‘远看逃难的,近看要饭的,一打听是机务段的’。”王纪尧笑称。

内燃机车
80年代,王纪尧从江岸机务段调来武昌南机务段,此时的他已经是“老司机”,驾驶车型也换成了内燃机车。没有锅炉飞溅的煤渣,司机室也变得干净了,两块前挡风玻璃让视线豁然开朗,司机可以不用探头看路……所有的变化都让王纪尧欣喜,但他明白:火车速度更快了,自己的压力和责任也更大了。为了把工作干好,他坚持出勤早来,退勤晚走,每次交班前后的两个小时,他不是在检修,就是在擦车。无论是烧煤的蒸汽机车,还是烧油的内燃机车,他的火车头始终是保养最好,擦洗最干净的一个。
王纪尧坦言,驾驶内燃机车虽然不用干体力活,但身上总带着一股柴油味,“不论你走到哪,不用说你是干什么的,别人肯定知道你是开火车的。”车内噪音也非常大,面对面说话都听不见。
电力机车
时光越过千禧年,王纪尧的驾照再次升级,他开上了韶山6b型电力机车。电力更加环保,没有柴油味和噪音,列车的控制设备也更先进。时速也从蒸汽机车的60km/h到内燃机车的80km/h,一下提升到100km/h。“感觉一下从干体力活的变成了坐办公室的。”让王纪尧印象最深的是开车时戴的手套。原来无论是蒸汽机车还是内燃机车,一趟下来手套总是从白色变成黑色,不是煤灰就是油渍,而现在一趟下来几乎没变化。

2006年,王纪尧退休了。开了30年火车的他,累计行驶里程超100万公里而且零事故。他还记得,早在行驶里程超50万公里时,他就获得了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这是铁路系统内最高的个人荣誉。而因为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还先后数次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面对自己获得的大大小小十余枚奖章,王纪尧仍然道出了心底的遗憾:“这辈子没赶上‘和谐号’。”

“一步步看着火车速度越提越快,从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电力机车,直至现在的高铁。我为曾经参与其中而骄傲,为见证这段飞速发展的历史而自豪。”如今,已经退休十多年的王纪尧仍然居住在洪山区狮子山街武南铁路社区。闲来无事的时候,他总喜欢到临近的京广线附近驻足,看着南下北上络绎不绝的列车,打心眼里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所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高兴。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王纪尧也将迎来自己51岁的政治生日。作为一名老党员和“老司机”,他勉励铁路青年党员,一定要对党忠诚、为党尽责、立足岗位、勤勉敬业,努力使自己成为“行家里手”,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落实在具体实践中,以党性提升自我,用实绩回报党恩。
主办 | 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 邓洲
美编丨张操 责编丨夏旻鸣
统筹 | 张宾 审稿 | 王娟

洪山大学之城
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
微信公众号ID :hsdxzc
